✽劇透注意、主要是感想但會提到劇情

*2016/12/17補上趙德胤、林強的電影座談內容感想

 

昨天在因緣際會之下,和朋友們一起看了《再見瓦城》,出了電影院大家都沉默了一段時間。
電影剛結束時,老實說我的心情是很錯愕的,畢竟這個結局在跑出工作人員表前五分鐘都不是我所預料到的,燈亮後也聽到其他觀眾「什麼啊。」「搞什麼鬼。」之類的嘀咕。可是後來出了電影院,和朋友們聊了一下感想、獨自坐捷運回家的過程,對《再見瓦城》有了和先前不一樣的體會。

『令人心碎的愛情電影!妳想擁有世界,我的世界只有妳。』
這標語根本騙很大好嗎! 因為我完全沒查資料、一片空白去的,讓我以為是什麼淒美的愛情故事…
《再見瓦城》絕對不只是愛情電影這麼簡單,最令人心碎的也不是愛情,而是整個對大環境、生活的世界下的無奈。
簡單提一下故事走向,女主角蓮青是個受過高中教育的23歲緬甸女性,在偷渡到泰國的旅程中和男主角阿國認識了。蓮青很努力工作,原先在朋友的引薦下要做sales,卻因為沒有工作證而無法被公司雇用。後來改而在餐廳做洗碗工,但不久後被警察查到,不但到警局過了一夜,事後也因為沒有工作證,老闆無法再雇用她們而被解雇了。這時阿國便伸出援手,帶蓮青到他表哥開的工廠工作,之後雖然穩定的工作了一段時間,但蓮青一直很想要拿到工作證,才能到城裡做更好的工作,於是存了錢、費盡千辛萬苦中於弄到一張證明文件。好不容易拿到證件,興高采烈地去應徵工作的蓮青卻被老闆告知這張紙根本什麼都不是,她被騙了,公司還是無法錄用她。遭受打擊的蓮青依舊不放棄,又花了三十萬(一個月薪水才一萬出頭泰銖)終於拿到一張泰國的身分證,為此不惜出賣肉體。
在這過程中成為她男朋友的阿國也很努力在工作,但阿國覺得工作證、身分證啊並不那麼重要,不需要花大筆金錢去辦證一樣還是可以找到工作,被騙了一次後更屢勸蓮青放棄。和蓮青起了摩擦的阿國,因為熬夜工作和吸食毒品,精神趨於不穩,終於在某天潛入蓮青的住處將其殺死,隨後自殺。全劇終。

乍看之下似乎只是一個擁有悲慘結局的扭曲愛情故事,但仔細思考過後便會發覺背後其實是極為沉重的。《再見瓦城》顯露了被雇主剝削、一個人底層勞工的內在價值,以及對愛的詮釋。
首先兩人的理想從不一樣;蓮青想拿到工作證、做更好的工作,再拿到簽證,這樣又能到別的國家(這裡提到了台灣)去工作。相較之下阿國沒有那麼大野心,他只想存一筆錢,開一間服飾店從中國披衣服來賣。
兩人的差異除了理想的不同,也有情感上的不同。從兩人的相遇開始,阿國把前座的位置讓給了只付後車廂車前的蓮青、下車後給了她電話號碼讓她有事找他,到後來蓮青被趕出原住處問她要不要住他家、幫她付了保釋金、帶她去工廠工作等等,都是阿國單方面、一廂情願的舉動,反觀蓮青,當阿國問起她有沒有考慮過結婚時,她的回答是從來沒有。阿國對蓮青來說是一種依靠,但她並沒有非常依賴他,我猜這是因為她清楚兩人之間的不同、覺得兩人遲早會分離,也是她對未來的期待和野心使然。

 

到這裡我才懂了『妳想擁有世界,我的世界只有妳。』的意思。

 

這無法彌補的差異造就了兩人的悲劇,然而,真的只是理想不同這麼簡單嗎?
我看到的是,在他們的愛情背後,蓮青和阿國、還有他們周圍的人們,這群人拼盡全力的「生存」。他們太窮,寧可冒著丟掉性命的風險也要偷渡到另一個國家,願意洗超過十個小時的碗換幾百塊的工資,儘管被騙、被收取了許多不合理的費用也想得到一張工作證,為的就是得到更好的生活。

殺死他們的不是愛情,是這個世界。
阿國為了熬夜工作而開始嗑藥。回想他手持著小刀看著熟睡的蓮青低聲啜泣、最後將刀鋒劃向自己咽喉時,我閉上眼,感到無法言喻的悲哀。

 


趙德胤的拍攝手法也是我最初不太理解《再見瓦城》的原因。
《再見瓦城》的每個場景節奏都非常慢,片子一開始的渡河畫面就非常漫長,同時每一鏡出現的人似乎都簡潔的不能再簡潔,像是蓮青在應徵工作時,鏡頭全程照的是蓮青的臉部特寫,偶爾有一些她朋友的畫面,公司經理則是從頭到尾只有聲音沒有畫面。節奏慢倒也還好,《再見瓦城》場景和場景之間的時間差又非常大,好比上一幕是她蓮青新搬來剛開始工作,再下一幕就是她在阿國大姊家吃飯,透過一兩句對話提到她被趕出去了現在沒地方住,剛開始看的時候會覺得「嗯?不是幾分鐘前才搬進去嗎」但故事裡的時間軸其實已經過了好幾個月。(朋友聊天的時候有人提到這好像是趙德胤慣有的拍攝手法,不過我第一次看他的電影所以不清楚)
還有車子行進中的場景,電影中好多沒有對白、人坐在車上的場景啊!
大家在提到印象深刻的地方時異口同聲的說到這點XD
以及一些雜七雜八的小想法;有人覺得撥水節的那幕應該拉遠景比較好、為什麼選鬣蜥(大概是鬣蜥吧…或是這類的動物)作賣身時的隱喻、阿國發狂時把燃材丟入爐中的場景和音效很棒……之類的。

隔一天再來寫感想,老實說想法又跟昨天有了一些差異。要是剛看完問我,我絕對不會推薦這部電影,一個小時後問我會說有機會的話可以看看但不會想花電影票的錢,回到家後問我我會說它是一部難以形容的電影親自看一看吧,如果今天再問我,我想我沒勇氣再看一次。

 

*2016/12/17 電影講座感想

 

拍電影是以創意跟私人情感為基礎,非常理性的工程。

 

唔其實我對今天的主持人不太滿意XD
問的問題有點不到點,引導座談進行的也不是很好,滿可惜的。
不過遇到很多平常交集不是很多的各類領域朋友,都因為這場座談來啦XDD
記了一些覺得有趣的東西,若有誤請指正


關於趙導的成長背景有稍微提及。在緬甸,政府對當地華人其實是有差別待遇的,當地華人像拿著外國人居留證,連去住同學家要跟市府報備的那種,基本上哪兒都去不了,是個封閉、有點不安定的童年(在小時候趙導就把租書店的武俠和瓊瑤小說都看完了XD)
主持有問到電影跟現實的連結還是什麼的,我有點忘了,不過趙導說的這個我覺得很有意思:電影是比現實「簡單」很多的;電影可以停下,但現實不能離開。擷取某些「現實」並將其放大一點點,就是電影。

然後趙導還說了人的複雜是電影很難呈現的,畢竟你很難在短短幾小時的時間裡將各種面貌都展露,有時就算呈現了也不被觀眾所接受。有些細節,像趙導說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蓮青跟阿國吵完架之後蓮青就被警察抓走,而被抓之後阿國又馬上來救她,這些很細微的東西其實都隱約顯露了一個人不可能是絕對的好及絕對的壞,《再見瓦城》的阿國既是好人,也是壞人(這裡導演很直白的說了阿國是控制狂讓大家一陣笑XD)有時你喜歡的那些東西就是讓你恨他的東西。
所謂呈現了也不一定會被觀眾所接受的是,大家習慣於電影的規則,從花錢買電影票到一部電影兩個小時等等都是種”習慣”,因此在電影開演後三十分鐘沒講出個所以然、看不出角色性格就是爛片,這也是為什麼電影很「簡單」的原因。 (我猜這裡的意思大概是說電影的”形式”(或是說大家習慣的狀態)使得你在電影內只能呈現或凸顯角色的某個面貌,從這點來看「電影」比「現實」簡單(簡化)的太多了。)

「如果有一天我拍商業電影,肯定是因為我不想解釋了(笑)」
趙導說當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角度和教育背景去看這部電影時,有這裡不懂那裡不明白,我要去解釋很多東西,是很累的。
這裡我不予置評。「向他人解釋自己的作品」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會遇到的事情吧。我覺得這取決於創作者將藝術(泛稱)定位在哪個點,究竟是孤芳自賞還是不分年齡族群;有些人覺得有緣人自然懂,那就不會多做解釋,有些人會希望觀眾站在哪一個角度去欣賞更能體會,那他可能會有些說明。


會後Q&A的部分有人問起了長鏡頭的使用,趙導說若是西方的拍法,蓮青剛到泰國大概會是「下車、打招呼、互相擁抱、『帶你去找工作吧』」很扼要的、戲劇性的幾個鏡頭,而他想看著人的抵達、身上的灰塵...「有點像紀錄片,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又有劇情在發生。」我覺得這個角度還滿特別的。


再來講林強的電影配樂部分,其實電影配樂這個單字太低估它的重要性啦,不只是「配」樂,電影音樂也是一部電影中很重要的一環。
林強大哥一開頭就說覺得自己有病XD學生時期會翹課看一下午的海,孤獨又特立,進入樂壇後覺得自己跟周遭格格不入。他想做的音樂,在當時無法引起共鳴。
進入電影音樂的領域後,他合作的幾乎都是非主流電影。為《再見瓦城》做的音樂旋律性不多,因為他不想讓旋律影響到觀眾對那一幕、那一景的詮釋。有些導演會先把自己喜歡或認為適合的音樂放進去,再跟配樂說”我想要這個感覺或這類音樂請你幫我做”,林強覺得這反而限制住了音樂可能的發展。對於一段配樂該在電影中的哪個位置,雖然會對導演提出建議,但在片場是導演最大,必須尊重導演的最終決定,因此音樂不被採用可說是家常便飯、有些人跟導演鬧翻也不稀奇。


最後用一個很有趣的比喻做這次感想的ENDING,習慣自己下廚的趙導談及做菜和拍電影的相似之處,有一段很妙的回答。
「…好比拍《冰毒》時,想炒的是蔥爆牛肉、而最後出來的是蔥炒豆腐(笑),有時不只是沒有牛肉,而是連肉都沒有。拍電影就像清冰箱,有什麼做什麼,但要注意原料不要爛掉。」

 

 

 

我想不只是炒菜和拍電影,這大概適用於任何事物。

 

arrow
arrow

    阿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